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2018年7月7日,在600全讯白菜网党委副书记徐义圣、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回胜男、本科生教务秘书郑宏彩等老师的带领下,600全讯白菜网四十余名研究生、五十余名本科生以及全讯600cc大白菜官网附属中学10余名高中生,共同走访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家乡——开玄弓村(学名:江村),追随大师路迹,领悟"江村"初心。
参观纪念展馆,纵览江村之变
寻访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江村"三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费孝通纪念馆和费达生江村陈列馆。入馆前,"农民教授"姚富坤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我们细致讲解了江村的文化习俗与发展变迁。姚教授笑称自己为费老的"铁杆粉丝",自1981年费孝通先生"三访江村开始",他便参加到接待和记录费老的访问活动中。
夹沙陶、三足鬲、骨鱼标等历史文物反映了江村的悠久历史;农耕养殖、栽桑养蚕等生活情景,突显江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习俗。蚕桑渔网,木屋船桨,再现江村"处处倚蚕泊,家家下渔筌"风采样貌。出馆后,便是如今的"江村",既有荷花池畔、杨柳依依的自然美景,也有小楼矗立、工厂学校俱全的现代情景。
循着"费老足迹",领悟不变初心
修志读志用方志,识乡爱乡建家乡。费老用实际行动践行"志在富民"的远大理想。费孝通自1936年初访江村开始,先后二十六次访问江村,他用一生的精力去揭示农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农民实现美好富裕生活不懈努力。
下午一点,在姚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循着"费老足迹",走家串户,与农民亲切交流,感受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领悟江村的文化底蕴,重温"费老"的家国情怀。我们认真聆听农民口中"费老故事","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亲切自然"、"一晚一斤灯油"、"虾笼写字区分"、"远赴农民邀约".....这一个个小故事的背后,更是一种人格的写照,真实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行行重行行,一代继一代
去看,去听,去了解。沉下去,成为农民,走出来,再成为研究者。
为深入了解江村的文化变迁,领悟费老的精神内涵,我们以小组形式,追访费老访"江村"的见证者和追随者,深入感受费老对"江村"、对国家的不变初心。在费老曾经借住的家庭中,我们与农民亲切交流,从费老"印象"聊到实践精神,从蚕丝纺织聊到砖瓦楼阁,从鱼米粮蟹聊到婚丧嫁娶.....我们用实际行动,深入体会费老"行行重行行"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坐在返校的大巴车上,同学们纷纷感叹:不虚此行。同学们互相分享收获的喜悦,惊讶于江村的"文化风采",留念于江村的文化底蕴,感动于费达生的"蚕丝精神",敬佩于费孝通的人格魅力......
此次寻访,同学们"行囊"满满,不仅了解到江村的历史与现在,也对自己作为社会学人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深入领悟到费老"志在富民"的不变初心。
老一辈的路还没有走完,新一辈的我们也将秉承这份"初心",传承先辈学人志在富民的理想和扎实调研的精神,继续前行,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供稿:仲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