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一凡再赴埃及开罗,开展为期2个月的调查,于10月1日回国。2023年、2024年他分别在此地进行为期3个月、5个月的田野调查,这是中心首次在北非地区与阿拉伯世界开展的实地调查研究。
埃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地处非亚欧三大洲交界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两国元首亲自擘画和引领下,中埃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是埃及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对埃投资合作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多家中资企业活跃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等领域。

本地传统家电市场
田野期间,博士生李一凡在一家中资家用电器企业进行参与式观察,深入了解其在家用电器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经营实践。同时,他还接触家电相关行业的中方管理者与当地员工,开展了多场访谈,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其中,他在与本地员工的访谈中获取了更为细致的经营信息与文化交流经验,为研究中资企业在北非市场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某中资家电工厂车间
调研发现,在特殊区位、市场潜力、人力资源成本、基础设施与投资政策优势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将埃及视作新一轮出海的目的地。在跨国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对“战略统一性”与“经营地方性”的同步追求,塑造着委托人对效用基本要素的认知。企业既需要在全球各地坚持一致的发展方向、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以确保整体协同与规模效应;企业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文化差异、法律制度等因素,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实现本地化运作。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有效结合,有助于跨国企业协调全球资源进入地方市场,以地方收益反哺集团全球竞争力。而长链条、跨文化的跨国经营特点,则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激发着多种新型组织机制的出现。
此次田野调查为“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的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一凡)